所羅門目前往「智動化」發展,並將發展重心轉移到物聯網(IoT)、機器視覺、系統整合及機器人應用。 (李建樑)

這幾年在紅色供應鏈的強勁威脅下,台灣電子業都能感受到深刻的經營與轉型的壓力。

成立於1973年,總部設在台北的所羅門(SOLOMON),也是在紅色風暴中力圖轉型的台灣企業之一。所羅門於創業之初,便以日歐美電子零組件專業代理服務作為利基,後來更跨足如LCD模組供應、記憶設計、半導體封測與電池模組供應等其他領域,並成功在1996年掛牌上市。

雖然當初是以電子零組件專業代理起家,目前所羅門目前卻是努力往「智動化」發展,並將發展重心轉移到物聯網(IoT)、機器視覺、系統整合及機器人應用。

所羅門董事長陳政隆表示,過去電子業歷史趨勢是日追美、美韓追日,但大陸這幾年快速崛起,現在大陸超台趕韓的勢態已非常明顯,而隨著大陸通路商茁壯,電子業進入微利時代,所羅門的電子通路事業在2005年後就已缺乏規模經濟。

此外,陳政隆也指出,隨著社會與經濟結構改變,企業都想透過機器節省人力,且人口走向少子化,自動化是必然的趨勢。

基於以上種種因素,再加上2009年在因緣際會下取得美國自動化公司洛克威爾(Rockwell)的台灣代理權,所羅門決定在同年割捨電子零件通路業,轉向為工業與物流業量身打造機器人應用,二度創業。之所以不投入消費性市場,陳政隆表示是因為消費性市場容易大起大落,較不穩定。此外,所羅門也選擇不投入機器人製造的紅海,而是專注在如何讓機器變得更聰明。

但要如何讓機器變得更聰明呢?

陳政隆笑說要讓機器長出「眼睛」跟「腦袋」。因此,所羅門投入許多心血在研發3D機器視覺,讓機器人「看得見」,同時開發工業用人工智慧,特別是深度學習,讓機器人可以透過學習,知道「該做什麼」。舉例來說,當機器人要從裝有物件的盒子隨機取出物件並進行分類時,機器人首先要看到物件,並且能夠從不同視角辨識出物件,再進行取出與分類的動作。陳政隆也期許所羅門在3年內能夠成為3D機器視覺與工業用人工智慧的領導廠商。

除了長出「眼睛」跟「腦袋」,所羅門也會透過M2M與物聯網長出機器人的「神經」,並開發機器人的「力控制」。

不過,在轉型時,所羅門經常被質疑公司的本質是貿易,怎麼會跨到研發機器人與人工智慧?企業本身也面臨到招募國際化人才、拓展國際通路、建立自有品牌、以及產品研發精進的挑戰。

因此,陳政隆對此表示企業需要十分大的決心,才能堅定面對這些質疑與挑戰,並持續往轉型之路邁進。他也指出,目前公司的技術與應用已經受到不少潛在客戶關注,其中不乏知名鞋類品牌,但目前不方便透露細節,未來當合作明朗後,大家就可以看到相關應用。(電子時報/林欣儀 2017-4-25)